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化学教研 > 新课程标准 > 浅谈新课标下初三化学教学的一些误区

浅谈新课标下初三化学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3-04-18 发表| 化学教研分类:新课程标准

化学教研

本文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

 

误区一,师生角色的定位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怎么起主导作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那么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造成了放任自流的局面,达不到教学目标。

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任何一

项改革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课标也是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既不能“满堂灌”,做“演员”,让学生做“观众”,也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导演”,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演员”,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误区二,对教学效果认识的误区:重形式,轻结果。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听一些课,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原因之一是目标层次浅,为热闹而讨论,无深入、实质性的内容,只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二是评价时只注意了过程评价而忽视了终结性目标评价。如有的老师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只注重了过程性评价,“答得很好”,“很正确”,“你真棒!”,但却忽视了后面的学生基础训练、拓展性训练及评价。而有的教师就做得很好,每一节课最后都用习题或问题的形式设计一个“收获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材中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落到实处。三是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即不该让学生自学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去“死啃”,该讲的也不讲,或讲不透,结果出现很多“漏洞”,生米

常做成了“夹生饭”。例如做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教师若不启发学生去总结由此而得出的规律,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检查,结果是没有效果,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学生的成绩反而下降。

误区三,教学方法的误区:

(1)多做练习就是自主学习,评价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有些教师理解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练习,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何谓“自主”?就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的压制、指挥下被动接受。有的老师一节课仅讲几分钟,然后剩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而缺乏应有的交流。由于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评价手段过分单一,将过程性评价排除在教学过程之外,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化学就会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厌恶,这种方法实际上仍为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

同样的课另一位老师一节课只要求学生做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已知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其它物质的质量、含杂质的计算、单位换算等问题的五道计算题,学生做的时候可以小组互相讨论,同时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做而且进行比赛,做完由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并要求点评这样做好在那里,你是否还有更好的解法,在这样的练习和评价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暴露无遗,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这节课中真正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学教学评价正在经历着从知识取向、双基取向,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以及从单纯基于考试和测验的评价向基于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的转变。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既不是没有教师引导的“自由”学习,也不是让学生多做练习就叫做自主学习。

(2)分小组学习等于小组合作学习

听过很多研究新课标的公开课,发现授课教师无一例外都关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上课时分小组围坐一起,或者授课中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然而细细观察,也发现有的课小组学习形同虚设。比如一节课里,小组的合作仅限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谈论一番,仅此而已。而且有的问题讨论是没有必要的,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旦下课了,合作小组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这样说,这些小组讨论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继续。

所谓的“合作”,应该是同学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合作的内容有探究问题、共同完成讨论、制作、实验、竞赛、练习等。合作的时间不仅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小组合作不仅有当堂课的学习任务,还有一个阶段、一个学年的学习目标,而且小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新课标教学就是多提问、多讨论:有两种倾向,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提问多,讨论多就是实施新课标教学了。于是授课教师不辨问题的难易,非常浅显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且次数频频。有的教师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

对”等。有这样一节课,整节课教师提了二十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回答得也不错,但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教师都包办了。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的方法,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然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既忌过于简单,缺乏思维深度,又要注意问题过深过难或缺乏主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该收时也要收得拢。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

误区四:科学探究的误区

这里也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探究性学习等同于旧教材的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二是将探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工作者的研究。

在由旧大纲转到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认真研究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要求,没能认识到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做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学生没做实验就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试管为什么可能会破裂、水槽为什么会变红等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然后才动手,这就使得原来充满探究刺激的实验变得枯燥无味,将探究性实验变味为验证性实验,甚至变成了“讲实验”、“做实验习题”、“让学生背实验”,因而走向了不必要的教学误区。更有的老师为了能够赶在第一学期就结束新课,尽快转入中考复习,竟将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的实验改用电脑模拟一番应付了事,搞纸上谈兵还美其名是为了提高效率。

另一种倾向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等同于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特别是做探究性实验时,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思路和方法的必要指导,在学生还没有学会“怎样制定计划”、“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做出猜想与假设”、“怎样进行实验”、“怎样收集证据”、“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做出结论”之前,就让他们“独立”地象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很多学生花了许多时间进行探究,但收获不大。由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技能,掌握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记忆、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书本知识和生活实

际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更快地适应探究性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误区五:观念上的误区,传统教学全是落后的东西

有的老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入的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课堂探究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是为了使教师有整体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新课程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改变”不是“抛弃”,讲解式、个体学习今后仍然是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之一,它们与探究式、合作式是相辅相成的。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它比接受性学习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采用探究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都要将重心从“教”转到“学”,都要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应该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误区六: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变味为多媒体主导教学

本人听过很多优质课观摩活动,授课的教师无一不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课件的质量非常高。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加上图片、声音和动画的逼真,趣味性得到了加强,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表面看来学生的参与率很高,而且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同时课件的展示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到强化。使用课件有很大的优点,但有个别教师过分强化了课件的作用,使用课件后就连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也不在课堂上演示了,探究在电脑上探,认为这些实验已做到课件中去不必重复;有的则说,演示实验效果不见得好,没有课件展示出来的精确和完美,如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就很难检验到氧气的生成,用碳还原氧化铜

也常常看不到反应现象,而用电脑演示效果则很好;还有的教师把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全部制作到课件里,教师只是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以课件来代替教学。忽视启发学生,甚至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余地,没有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课件的强大交互性。

教学过程是人与人的活动过程。在化学课堂上,这个过程应体现对化学问题的探索性、师生或生生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的取向、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都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我们应该注意:课件不能替代实验,只能作为化学实验过程的再现、概括、补充或模拟,只有那些抽象的理想实验和难以观察或因易爆炸、有毒的危险实验,如模拟电子的运动,混合气的爆炸等才应借助课件来模拟。多媒体课件只是在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中起辅助作用,而绝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不能用课件代替一堂课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标教学是个全新的领域,问题颇多,操作颇难。本人所认识的仅是课程改革领域中小小的一方面。为了今后的不断进步,实验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相信,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探索,一定会找出一条路子,让我们的学生轻快地走在新课程的大道上。

【浅谈新课标下初三化学教学的一些误区】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醇,酚和醚教学大纲

跨学科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4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小探究

初三化学杂环化合物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分子的运动

初三化学醇酚醚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常见的盐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中考化学命题新趋势

最新化学化学教研文章
热门化学化学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新课程标准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