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化学教研 > 新课程标准 > 初三化学新课程下的“学化学”

初三化学新课程下的“学化学”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2-12-25 发表| 化学教研分类:新课程标准

化学教研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课程的实施,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化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对发展学生的文理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为了学科教学更为学生发展的意识,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老师和同学该怎样地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呢?

一 、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由于化学教材体系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理论穿插安排、螺旋式递进的,有时候知识是零碎的但又必须网络起来,因而有的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课堂上化学知识的系统消化。学生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课堂传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很少有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教学要求以外的化学知识,自主地去探索新的化学问题,很显然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不利的。根据新化学教材的特点,我尝试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并提出问题,在讲述物质性质规律时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归纳并形成一般的学习方法,其思路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实验室或工业制法、存在等,如果是学习理论知识,则往往抛出当时的几种提法让学生思辩,激起学生间的思维碰撞,逐步认同课本上的内容,每章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引伸。如在学习纤维素三硝酸酯(火棉)可作炸药时,学生便联系到三硝基甲苯(TNT)、三硝基苯酚(苦味酸)也是炸药,在学习甘油时,醇与硝酸成酯的硝化甘油也有爆炸性,期间学生已出现多次求知欲望,极希望知道为什么它们可作炸药?什么样的物质可作炸药?当这个问题学生向我提出后,我就势表扬了他并转告全班同学,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结果学生异常兴奋,纷纷说早就想知道。为此,我就从初中的爆炸概念谈起,指出爆炸的原理是要生成大量的气体(H2O、CO

2、N2等)且放出巨大能量骤然升温之缘故。比较上述几种物质的组成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含有多硝基(—NO2)具氧化性,化学方程式该怎么表示呢?我先把资料上查到的硝化甘油无氧爆炸和有氧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与同学一道分析,寻找规律,有同学说硝基化合物在自身氧不足爆炸时有N2生成,再分析得出这些物质组成中的氧不足撞击爆炸时生成CO,氮元素就不会以氧化物形式逸出,因为CO与氮氧化物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好多同学建议下面三个未查到的反应可表示为:

三硝基甲苯(TNT)2C7H5N3O6 7CO ↑+ 5H2O + 3N2 ↑+ 7C

三硝基苯酚(苦味酸)2C6H3N3O7 11CO↑+ 3H2O + 3N2 ↑+ C

纤维素三硝酸酯(火棉)2[C6H7O2(ONO2)3]n 9nCO↑+ 3nCO2 ↑+ 7nH2O + 3nN2 ↑

当分析到这里时,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敢想敢干,不然,我不敢写,因为书上我没有查到。细一想也觉得这些方程式有一定道理。于是,表扬一番,指出爆炸反应还是挺复杂的。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有学生提出黑火药、硝酸铵化肥的爆炸,为什么?课堂一下混乱,思维也象是爆炸,这时候,老师卖一下关子(其实要去查资料)且待下回分解(而这时学生课外也去找资料了),学生期待着等下一节课,师生互动,主体主导就有了很好的体现。如果你要他们说说爆炸,不少同学会滔滔不绝的,什么导弹里的黑索今、奥古托金炸药,火箭推进剂的液氢液氧。还有同学向我介绍美国研制的主成份为过氧化乙酰、硝酸丙酯等的云爆(钻地)炸弹,俨然一个弹药行家。说不定有人以此为志趣,锲而不舍,成为中国的“诺贝尔”。

虽然同学们的想法对于成人来讲或许并无多大的发明创造成份,但这些都是他们经过积极思考,踊跃参与的结果。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学会学习。

二 、化学学习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利用实验进行认知和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化学教学乃至各学科教学中大力推崇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而传授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讲课中实现知识的灌输,是一种单向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些教师将启发式理解为问答式,把教学内容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以提问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其实这样的教学并非真正的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启发式教学应重视思维过程的诱导和展示,重视问题结论的探究。那种掩盖思维的产生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实践表明,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化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

例如CO2+2NaOH=Na2CO3+H2O,有同学说在形式上属于复分解反应,但也有同学认为,从复分解反应的本质要求来看,应该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离子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那么,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在微观上是否有离子的交换发生呢?

有同学来问老师,我说一种可能是,CO2与水结合为水合二氧化碳即碳酸,再和NaOH进行复分解的离子交换;也可能是CO2直接和NaOH反应,不必经过H2CO3这一步。因为,CO2在碱性溶液中和水生成碳酸应该是很困难的,如果不是水,CO2和NaOH会不会反应呢?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更合理?于是,学生提出并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支大试管里倒入10mL左右的无水酒精,然后投入几片NaOH固体,振荡加速溶解,但仍有部分不能溶解。倒出上层清液,通入CO2,一会儿,就可观察到澄清的液体变浑浊。再向试管里滴加稀盐酸,可见到浑浊变澄清,且有很多细密的小气泡逸出,用燃烧的火柴梗验之——熄灭。第二次实验时,学生增大用量,并且通过加热来配制NaOH的乙醇溶液,通入CO2。一开始,试管里的液体中出现许多类似肥皂泡的物质,最后得到糊状东西。把这些物质转入试管,滴加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糊状物质溶解,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可观察到浑浊现象。在上面的实验中,虽然还不能断定生成物是Na2CO3 还是NaHCO3,但CO2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是可以转化为CO32-离子的。因此,关于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本质,同学们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思维促成学生对化学问题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是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教学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那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三、 化学学习在课堂上习得知识的结论时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就化学知识而言,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经验进行总结反思的结果,是智慧的产物。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但教科书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些简单的结论,因而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化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是向学生展示现成的结论,尽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也能学到相当多的作为结论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很难转变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成为发展能力的基点,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教学作用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并镌刻于知识结论中的认知发现能力,去体悟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艰辛历程。化学是一池活水,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的教学既是一个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和矛盾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现学生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足见课堂教学中展示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它将成为教学改革应关注的一个焦点。

分页:第[1] [2]页

【初三化学新课程下的“学化学”】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九年级化学烷烃教学大纲

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学的融合

初三化学胺类化合物教学大纲

初三化学卤代烃教学大纲

初三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

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结构与化学教学大纲键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思考

最新化学化学教研文章
热门化学化学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新课程标准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