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教学经验 > 试卷分析 > 2010-2011化学一练试卷分析

2010-2011化学一练试卷分析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2-12-27 发表| 教学经验分类:试卷分析

教学经验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化学试卷分析 洛阳市教研室化学中心组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是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的阶段性测试,考试范围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有机基础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部内容。统计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卷,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部分和有机基础在高考试卷必考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出现,分值约占18分;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部分为必考内容,分值占约30分,本次考试内容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结合一轮复习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特点,全面检测该部分内容的落实情况,是这次命题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一、命题特点 1.重点考察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次考试时间为90分钟,时间的保证有利于全面落实基础知识,因此命题基本采用逐节命题,全面落实大纲要求知识点。大部分试题仅限于章节内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或仅对某一知识点的考察,试题综合程度相对较小。

如17题主要考察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内容,19题主要考察电化学内容,20题主要考察电解质溶液内容,21题主要考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内容,这些试题综合性相对较小,但有利于检查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2.在全面考察中,重点突出对高考新增知识点的考察 本部分高考新增知识点较多,如化学平衡常数、盖斯定律的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双液原电池等,这些内容为高考必考内容,试题突出对新增知识点的考察已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达到彻底检测落实的目的。 新增知识点 题号 化学平衡常数

8、

10、17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

4、21 盖斯定律的应用

2、4 双液原电池 5 3.注重化学研究方法和学生探究能力的考察,体现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大纲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列为必考内容,体现了新课标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对“过程与方法”培养的要求。高考试题也越来越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察。一练试题选择题6,9题需要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体现了知识与过程方法,与能力的结合。

4.题型设置与高考接轨,指导一轮复习。 新课程高考中必修部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有机化合物部分在选修中继续深化,因此在高考必考试题中这些内容试题设置难度较小,一练试题中对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有机化合物部分的考察能够准确把握高考要求,没有追求难度,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复习必考内容时注意依照大纲把握该部分的要求。另外高考试题综合程度较大,一练试题在总体综合程度较小的基础上,也设置相关综合程度较大试题,如第18题涉及元素周期律、简单有机化合物用途、有关物质的量计算、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盐类水解的应用等多个知识点,旨在考察学生综合试题的能力,引导在以后教学中逐步加强对综合性试题的重视。

二、答卷分析 第一卷各题答卷情况平均分37.45 全员统计 题号 A(%) B(%) C(%) D(%) 得分率 1 71.75 11.02 15.27 0.7175 2 92.66 0.9266 3 84.67 0.8467 4 92.80 0.9280 5 78.78 11.51 0.7878 6 29.31 64.28 0.6428 7 83.88 0.8388 8 87.02 0.8702 9 53.17 33.65 0.3365 10 80.41 0.8041 11 5.86 8.76 77.70 7.01 0.777 12 93.47 0.9347 13 56.13 12.18 23.12 7.95 0.5613 14 88.59 0.8859 15 76.32 13.95 0.7632 16 88.73 0.8873 第二卷各题答卷情况抽样 题 号 17题 18题 19题 20题 21题 二卷 本题满分 10 10 12 8 12 52 抽样得分 4.07 3.67 6.34 4.99 6.63 25.7 得分率 40.7% 36.7% 52.8% 62.4% 55.2% 49.3% 市平均分 25.7

三、逐题分析 1.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 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 Pt的说法正确的是 A. Pt和 Pt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相同 B.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 Pt和 Pt间的相互转化 C. Pt和 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 Pt和 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答案】A 【解析】核外电子的排列方式与质量数或质子数无关,故A正确; Pt和 Pt为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 【点评】本题考察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的表达方式,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另外本题B项注重对大纲新增要求的考察,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但不能创造原子。 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的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的△H不同 【答案】C 【解析】放热反应生成物能量低于反应物能量,吸热反应反之,A错;很多放热反应需要通过加热引发反应,B错;△H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点评】本题考察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及盖斯定律的意义,及反应热的概念,学生因忽视了△H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易错选D。

3.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L M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070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

5、+

3、-3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R单质与T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RT2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M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氢化物的稳定性R>T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给数据,L、M的化合价不同,但原子半径相差较小,可知两者位于同一周期相邻主族,故金属性L>M,B错;根据R、T的原子半径相差不大,化合价不同,且T只有负价,则其是O,R是N,两者的单质直接生成NO,A,D错;据此判断可知L是Mg,M是Al;M与T形成的氧化物为AL2O3,故C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在此题中解答时,关键是抓住元素性质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从原子半径的变化和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入手寻求突破。

综合性较强。 4.在298 K、100 kPa时,已知: 2H2O(g)= 2H2(g)+O2(g) △H1 Cl2(g)+H2(g)=2HCl(g) △H2 2Cl2(g)+2H2O(g)=4HCl(g)+O2(g) △H3 则△H3与△H2和△H3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H3 =△H1+2△H2 B.△H3 =△H1+△H2 C.△H3 =△H1-2△H2 D.△H3 =△H1-△H2 【答案】A 【解析】观察反应,运用盖斯定律求解。 【点评】此题属于盖斯定律的简单应用。

5.铜锌原电池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B.将锌片浸入CuSO4溶液中发 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 应相同 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正极流 向负极 D.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答案】B 【解析】取出盐桥,造成断路,电池将停止工作。双液原电池,负极与正极电解质溶液反应。盐桥中钾离子与电流方向一致,应向CuSO4溶液迁移。

【点评】本题考察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为新增知识点。双液原电池负极物质不与所在电极电解质溶液反应,并利用盐桥接通两极,能形成持续稳定的电流,盐桥中离子的流向可通过电流方向判断,也可通过电极反应判断,如:正极Cu2+反应,K+向CuSO4溶液迁移中和电荷。 6.在酸性条件下H2C2O4可以被KMnO4溶液氧化,使KMnO4溶液褪色,依据KMnO4溶液褪色时间的长短可以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

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褪色最快的一组是 组号 反应温度/℃ 参加反应物质 KMnO4 H2C2O4 MnSO4 V/mL c/mol·L-1 V/mL c/mol·L-1 m/g A 20 4 0.1 2 0.1 0 B 20 4 0.1 2 0.1 0.1 C 40 4 0.1 2 0.1 0 D 40 4 0.1 2 0.1 0.1 【答案】D 【解析】D项温度最高,H2C2O4浓度最大,且有催化剂,反应速率最大。 【点评】本题考察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同时注重对化学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考察,比较简单。 7.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 + B(g) 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2A(g) + B(g) 2C(g) 起始/mol 4 2 0 转化/mol 1.2 0.6 1.2 2s时/mol 2.8 1.4 1.2 v(A)= 0.3 mol•L-1•s-1, v(B)= 0.15mol•L-1•s-1,α(A)=30%,2 s时c(B)=0.7 mol•L-1。

【点评】本题考察化学反应速率、转化率等计算,数据较多,若利用三行式列出各物质的变化,会使思路变得非常清晰。难度中等。 8.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

恒容时,温度升高,K值增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 >0 B.恒温下,增大压强,K值不变 C.升高温度,H2转化率减小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H2 CO+H2O 【答案】C 【解析】由平衡常数表达式知:反应为CO2+H2 CO+H2O, 温度升高,K值增大,说明升温平衡正移,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知正反应为吸热△H >0,升高温度平衡正移H2转化率升高;K值只与温度有关,选C。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平衡常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由于不能把两者有机结合,易错选。

该题较难。 9.反应①Fe(s)+CO2(g) FeO(s)+CO(g) △H>0 反应②Fe(s)+H2O(g) FeO(s)+ H2 (g) △H<0 若反应①在温度T1下进行,反应②在温度T2下进行,已知T1>T2,且c(CO2)>c(H2O)(其他条件均相同),下面对两者反应速率大小判断正确的 A.反应①快 B.反应②快 C, .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答案】D 【解题】通过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需建立在同一反应的基础上。两个反应不同,反应速率的快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通过外接条件无法直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由于学生平时做题大多外界影响因素判断,忽略了反应物的本性,易错选B.难度中等。 10.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2H2(g) CH3OH(g),在不同温度下甲醇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K(300 ℃) < K(500 ℃) B.300 ℃,当容器内压强 不变时说明反应已经达 到平衡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 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氢 气的浓度减小 D.500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nB/3tB (mol·L-1·min-1) 【答案】B 【解题】根据图像知,300 ℃时甲醇物质的量大于500 ℃时甲醇物质的量,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知: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500 ℃) < K(300 ℃);300 ℃时,容器内压强不变,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平衡虽正向移动,而最终氢气的浓度将将增大;D项v(H2)=2nB/3tB(mol·L-1·min-1)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化学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化学平衡图像理解能力,综合程度较大,难度较大。

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图像观察错误易错选C、D.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 L稀氨水与b L稀硫酸反应后,溶液pH=7时, c(SO42-) > c(NH4+) B.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c1和c2,pH分别为a和a+1,则c1=10 c2 C.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 D.向0.1 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 增大 【答案】C 【解析】A项,由pH=7和电荷守恒知2c(SO42-) >=c(NH4+);B项,若将c1稀释10倍,由于醋酸电离平衡正移,使pH小于a+1,因此要使稀释后pH等于a+1,应稀释更大倍数。C项,两溶液混合后, 呈碱性,故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D项加入硫酸铵,n(OH-)减小,n(NH3·H2O)增大,故 减小。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酸碱性,pH,离子浓度的比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解题能力,较难。 12.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中正确 的是 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已知浓度的盐酸 B.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 C.实验过程中酸式滴定管尖嘴的气泡没有逐出 D.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D 【解析】前三项均会造成滴定结果偏高,操作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操作过程,较简单。

13.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且均为弱酸,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c(OH-)>c(HA)>c(HB) >c(H+) B.c(OH-)>c(A-)>c(B-) >c(H+) C.c(OH-)>c(B-)>c(A-) >c(H+) D.c(OH-)>c(HB)>c(HA) >c(H+) 【答案】A 【解析】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且均为弱酸,0.1 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存在A-和B-的水解,且A-的水解程度大于B-的水解程度,因此c(HA)>c(HB)。由于c(OH-)为两者水解和水电离得OH-之和,且溶液呈碱性,因此选A。 【点评】本题通过溶液中粒子浓度的比较,考察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由于部分学生对盐类水解规律把握不准,不能弄清溶液中粒子关系,易错选D。 14.下表是五种银盐的溶度积常数(2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化学式 AgCl Ag2SO4 Ag2S AgBr AgI 溶度积 1.8×10-10 1.4×10-5 6.3×10-50 7.7×10-13 8.51×10-16 A.五种物质在常温下溶解度最小的是Ag2S B.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2S,则可以生成黑色沉淀 C.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三种物质在常温下的溶解度依次增大 D.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答案】D 【解析】通过对比五种盐的Ksp,虽然五种盐的电离情况不完全相似,但是Ag2S的Ksp数量级太小,因此可以直接判断Ag2S溶解度最小;在AgCl悬浊液中加入Na2S,易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黑色沉淀Ag2S;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相似,它的建立是有条件的,若改变外接条件,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点评】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5.下列说法正确或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A.等质量的CO与C2H4体积一定相等 B.甲烷、乙醇、乙酸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C.油脂 、淀粉、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苯分子是一个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的六元环 【答案】C 【解析】等质量的CO与C2H4物质的量相等,因为没有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比较体积;甲烷、乙醇、乙酸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简单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较容易。

16. 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B.2CH3CH2OH+O2 2CH3CHO+2H2O C.ClCH2CH=CH2+NaOH △ H2OHOCH2CH=CH2+NaCl D. 【答案】B 【解析】选项A、C、D属于取代反应,选项B为氧化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反应类型,考察学生迁移运用有机反应概念的能力。 17.(10分)

(1)某温度下体积为100 L的氨合成塔中(已知合成氨的反应 为放热反应),测得各物质浓度(mol/L)的变化如下表:根据表中数 据计算0 h~2 h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请用下表中适当的 数据表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 时间/h 0 1 2 3 4 5 6 N2 1.500 1.400 1.200 a a 0.900 H2 4.500 4.200 3.600 b b 2.700 2.100 NH3 0 0.200 0.600 c c 0.200 0.600

(2)反应在4 h~5 h之间,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选填A~F,下同)表中5h~6h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 A.移走了氨气 B.降低温度 C.加压 D.增加氢气浓度 E.升高温度 F.增加氮气浓度

(3)将NH3通入到0.04 mol·L-1的FeCl3溶液中,要使溶液中Fe3+ 沉淀较完全(即Fe3+浓度降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溶液的pH为 (已知常温下,Fe(OH)3的溶度积常数Ksp=4×10-38) 【答案】

(1)0.15 mol·L-1·h-1(2分) (2分)

(2)A(2分) B、F(2分)

(3) 3 (2分) 【解析】

(1)v(N2)= mol·L-1·min-1=0.15 mol·L-1·min-1,对比

3、4小时的数据,3小时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2) N2(g) + 3H2(g) 2NH3(g) 5h时/ mol·L-1 0.900 2.700 0.200 全转化至左边/ mol·L-1 1.000 3.000 0.000 c(N2): c (H2)=1:3,但总物质的量均减小,因此4 h~5 h之间,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可能原因为移走了部分氨气。 N2(g) + 3H2(g) 2NH3(g) 6h时/ mol·L-1 x 2.100 0.600 全转化至左边/ mol·L-1 x+0.300 3.0 0.000 物质全转化为反应物质时c(H2)与5h小时相等,对比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平衡正移的原因可能是降温或增加N2的浓度。

(3)沉淀较完全时,c(Fe3+)= 4.0×10-5mol·L-1,此时沉淀在溶液中达到溶解平衡, 4.0×10-5c3(OH-)=4×10-38, c(OH-)=10-11,c(H+)=10-3,pH=3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同时通过图表考察学生观察、运用图表数据的能力。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和溶度积常数知识均为新增知识点,为高考必考知识点。学生错误主要有①审题不清,反应速率单位表达错误;②不能把握反应平衡点,平衡常数表达式选错数据,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完整;③缺乏数据分析的方法和能力,不能找到平衡移动的原因;④不能把握溶解平衡特征,计算能力较差造成错误。

18.(10分)有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 中相对位置如右图:

(1)A与C形成的液态化合物是常见的重要有机溶剂,则A、B、C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X、Y为B、C两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标准状况下,X的密度为 3.17 g/L。Z是一种化合物,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钴玻璃),室温下 0.1 mol/L Z水溶液pH=13。

X、Y、Z有如图转化关系: ①写出X与Z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丁的化学式_______,丁的水溶液pH>7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将20 mL 0.5 mol/L丙溶液逐滴加入20 mL 0.2 mol/L KMnO4溶液(硫酸酸化)中,恰好褪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

【答案】

(1)HClO4 > H2SO4 > H2CO3 (2分)

(2)①Cl2 + 2OH- ===Cl- + ClO- +H2O (2分) ②K2S (2分) S2- + H2O HS- + OH- (2分) ③5SO32- + 2 MnO4- + 6 H+ ===5SO42- + 2Mn2+ + 3 H2O (2分) 【解析】

(1)由图可知,A位于第二周期,结合A与C形成的液态化合物是常见的重要有机溶剂,可知A为碳元素,C为氯元素,B为硫元素。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Cl>S>C,因此酸性HClO4 > H2SO4 > H2CO3

(2)由标准状况下,X的密度为3.17 g/L,知若X为气体,M(X)=22.4×3.17 g/mol=71 g/mol,因此X为氯气,Y为硫单质。Z中含有钾元素,室温下0.1 mol/L Z水溶液pH=13,Z为KOH,丙为K2SO3,又由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推知丁为K2S,由于S2-水解S2- + H2O HS- + OH- ,因此K2S溶液呈碱性。丙中SO32-被KMnO4氧化为SO42-,由电子守恒可知MnO4-,还原产物为Mn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可以写出反应。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并结合元素化合化合物的推断,考察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还原原理、水解知识,综合能力较强,抽样得分率较低,说明大多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综合推断还不得法,不能找到突破口,须待以后加强指导训练。主要错误有①不能正确推断;②不能正确表达化学式和水解方程式。 19.(12分)下图所示装置中,甲池的总反应式为: 2CH3OH+3O2+4KOH=2K2CO3+6H2O

(1)图中甲池的装置是 。乙池A电极的名称是 。

(2)写出通入CH3OH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3)乙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当乙池中B(Ag)极的质量增加5.40 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 O2 mL(标准状况下);此时丙池某电极析出0.60 g某金属, 则丙中的盐溶液可能是 (填序号) A.MgSO4 B.CuSO4 C.NaCl D.AgNO3 【答案】

(1)原电池(2分) 阳极(2分)

(2)CH3OH+8OH-- 6 e-===CO32- + 6H2O(2分)

(3)4AgNO3+2H2O 4Ag+O2↑+4HNO3(2分)

(4)280(2分) B、D(2分) 【解析】

(1)甲池总反应为燃料电池的反应,因此甲池为原电池。乙池A电极与甲池的正极相连,故A为阳极。

(2)通入CH3OH的电极的反应物为CH3OH,电解质溶液为KOH,产物为CO32-,通过判断转移电子数,运用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写出电极反应为CH3OH+8OH-- 6 e-===CO32- + 6H2O。

(3)B(Ag)极的质量增加5.40 g为Ag,有电子转移守恒得4n(O2)= n( Ag),解得n(O2)=0.0125 mol,V(O2)=280 ml。此时若丙池的某电极析出金属,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对应选项,只能为Cu2+或Ag+,若一直都有金属析出,则由电子守恒得,若析出为铜,m(Cu)= 1.6 g;若析出为银m( Ag)=5.4 g,均比0.60 g多,说明两种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以,只是金属离子早已完全反应。 【点评】本题电化学综合试题,考察化学电源和电解池装置,电极反应及有关电化学计算,要求学生规范表达,熟练应用电子守恒进行计算,难度中等。

主要错误①不能正确判断电极名称②书写电极反应时电荷、电子不守恒,缺少电解时的反应条件。 20.(8分)现将0.04 mol/L HA的溶液和0.02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 混合。

(1)若HA为HCN,该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c(Na+) c(CN-) (填“<”“=”“>”),你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2)若HA为CH3COOH,该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所有离子按浓度由 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3)若HA为强酸,100 ℃时(Kw=10-12),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 mol/L(假设混合后溶液体积为两溶液体积之和)。 【答案】

(1)>(2分) 因为c(Na+)+c(H+)=c(CN-)+c(OH-),溶液显碱性,则c(H+)<c(OH-),所以c(Na+)>c(CN-) (共2分,其它合理的答案也得分)

(2)c(CH3COO-)、c(Na+)、c(H+)、c(OH-) (2分)

(3)10-10 (2分) 【解析】

(1)混合溶液中c(Na+)+c(H+)=c(CN-)+c(OH-),溶液显碱性,则c(H+)<c(OH-),所以c(Na+)>c(CN-)。

(2)溶液混合后形成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液,溶液呈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忽略CH3COO-的水解进行比较,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H3COO-)、c(Na+)、c(H+)、c(OH-) 。

(3)两溶液混合后,c(H+)=0.01 mol/L,100 ℃时Kw=10-12,c(OH-)=10-10 mol/L,水电生成的H+等于OH-的物质的量,因此水电出的H+浓度为10-10 mol/L 【点评】本题考查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盐类水解的应用,综合考察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变化,难度中等,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审题和规范表达造成的错误较多。如

(1)解释原因很多很片面;

(2)问不明确比较的是离子浓度,个别学生把c(CH3COOH)和阴阳离子浓度放在一起比较;

(3)问没有注意到该温度下Kw=10-12造成运算错误。 21.(12分)参考下列图表和有关要求回答问题

(1)图Ⅰ是1 mol NO2(g)和1 mol CO(g)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的变化是______,△H的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 O2(g)=CO2(g)+2H2(g) △H=-192.9 kJ·mol-1 又知 ③H2O(g)= H2O(l) △H=-44 kJ/mol 则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下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P-P P-O O=O P=O 键能/ kJ·mol–1 a b c x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为d kJ·mol–1,白磷及其完全燃烧的产物结构如图Ⅱ所示,则上表中x=________________kJ·mol–1(用含有a、b、c、d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1)减小(2分) 不变(2分) NO2(g)+CO(g)=CO2(g)+NO(g)ΔH=-234 kJ/mol(2分)

(2)CH3OH(g)+ O2(g)=CO2(g)+2H2O(g) △H=-764.7 kJ·mol-1( 3分)

(3)- (12 b- d -6 a - 5 c)或 (d + 6 a + 5 c -12 b)(3分) 【解析】

(1)观察图形,E1应为反应的活化能,加入催化剂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但是△H不变;1 mol NO2(g)和1 mol CO(g)反应生成CO2和NO的反应热数值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因此该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g)+CO(g)=CO2(g)+NO(g)ΔH=-234 kJ/mol(2分)

(2)观察方程式利用盖斯定律求出甲醇蒸汽的燃烧热。

(3)由反应热=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与燃烧热概念可得等式6a+5c-(4x+12b)=-d,可得x =- (12 b- d -6 a - 5 c)或 (d + 6 a + 5 c -12 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的各种计算方法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学生较全面的掌握该部分知识,难度中等。学生常见错误在于不能正确、规范表达,比如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没标物质状态,ΔH值没带正负号等。

四、教学建议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在整个高三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打好基础。根据本次期中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特对今后的教师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结合大纲要求,加强基础知识落实。

从答卷抽样分析来看,二卷

1

9、

20、21题均涉及部分知识内容的全面考察,很少有学生能全部正确作答,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在以后复习中注重集合高考大纲,强化高考重点基础知识的全面落实,不只是片面的掌握。 2.注意规范作答,减少非知识性错误 化学用语是解化学试题重要的答题用语,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既是高考的必考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很多学生一看试题都会做,可一做就错,原因在于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用语进行规范表达,这次考试也不例外,比如单一水解不写可逆符号,速率单位表达错误,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完整,缺少必要的反应条件,反应热方程式不标状态、标错状态、不写正负号、单位错误等比比皆是,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和练习中一定要强化规范表达,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注意研究学生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回答化学问题的好坏,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教与学双方同步改进才可能取得满意效果,师生双方应共同分析试卷,查找原因,提出改进办法,才有可能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新课改后教师普遍感觉课时紧张,疲于赶进度,课时紧张是很难改变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课改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试题,授课尽可能不要超越大纲范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摸索改进形成高效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综合性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一练试题题中第18题综合性较强,抽样分析得分率只有36.7%,说明学生综合性解题能力较差,当然一轮复习目的在于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二练考试综合程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在今后复习中要加大综合性试题的练习和解题指导,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要逐渐与高考接轨。

【2010-2011化学一练试卷分析】相关文章:

2011年北京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5年中考化学热点分析 酸甜可口的梨子

2016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练习题

2016中考化学名师指导:化学备考技巧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指导:氧气的制法

2015年安庆五校高考化学质检试题

2015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基础专题检测

2015-2016学年高考化学钠的性质及应用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1届高考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训练题及答案

化学工作总结

最新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热门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精品推广
试卷分析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