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学习园地 > 化学试题 > 2017年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练习题(有答案)

2017年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练习题(有答案)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6-11-17 发表| 学习园地分类:化学试题

学习园地

中考作为考生迈入重点高中的重要考试,备受家长和考生的关注,多做题,多练习,为中考奋战,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0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选项,11~15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添入括号内)

1.下列各图所示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甲烷燃烧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C.

胆矾的研碎 D.

镁与盐酸反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观察图示,分析图中的变化,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甲烷的燃烧的过程中甲烷与氧气反应,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胆矾的研碎过程,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镁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氯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食品添加物起云剂是饮料中常用的一种乳化剂,可以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此次出现在起云剂中的有害塑化剂名叫“邻苯二甲酸二酯”,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其化学式 C10H10O4,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邻苯二甲酸二酯含有三种元素

B.其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C.在食品包装袋中用到它对人类没有多大的危害,不必太在意

D.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94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由邻苯二甲酸二酯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邻苯二甲酸二酯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物质有毒,不能添加到食品包装袋内,故错误;

D.C10H10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10+1×10+16×4=194,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也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神州七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化,该物质NiFe2O4中若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可推测出Ni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2 C.+3 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NiFe2O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NiFe2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NiFe2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x+(+3)×2+(﹣2)×4=0,则x=+2.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检验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收集氢气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点燃方法考虑;

B、根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考虑;

C、根据浓硫酸稀释的方法考虑;

D、根据氢气的密度考虑收集方法.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点燃的酒精灯引燃,故A错;

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手掌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故C错;

D、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D错.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5.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 稀酸飞溅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

C 误服氯化钡溶液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D 碱液泼在衣服上 用水冲洗后,再涂上醋酸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根据灭火方法和适应当时环境的灭火原理考虑;

B、酸占到皮肤上用碱性药品反应原理;

C、根据氯化钡中毒的原因考虑解毒方法;

D、碱沾在衣服上用酸性物质中和的原理.

【解答】解:A、灭火方法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桌面酒精着火直接用湿抹布盖灭,既隔绝了空气,又降低了温度,故A正确;

B、硫酸沾到皮肤上处理方法就是先用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故B正确;

C、氯化钡中毒的原因是氯化钡属于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蛋白质变性,所以喝大量的鲜牛奶或鸡蛋清,使其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盐反应,减少其对人体的伤害,故C正确;

D、碱沾在衣服上用酸性物质中和,一般用硼酸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灭火方法和重金属盐中毒的解救方法,如果酸或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不能直接用强酸和强碱中和反应原理,那样会造成二次伤害.

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b的饱和溶液由t°C降到20°C时a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b

B.在t°C时,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提纯a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不知两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多少;

B、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D、室温(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的属于易溶物质,在1克和10克之间是可溶物质,在0.01克和1克之间属于微溶物质,小于0.01克的是不溶物质.

【解答】解:A、不知两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多少,故错误;

B、在t℃时,a、b的溶解度相等,但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错误;

C、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提纯a,故正确;

D、在20℃ab的溶解度大于10g,所以为易溶物质,故正确;

故选:A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A、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确定;

B、根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现象回答;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解决;

D、根据元素的概念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又电子带负电,两者的带电量相同,一正一负,所以整个原子显示的是电中性,所以A说法错误;

B、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B说法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故C正确.

D、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元素、原子的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8.对于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X可能是CuSO4

D.Y可能是Na2SO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进行解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C、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反应前有钠元素,所以Y中一定有钠元素,故A正确;

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比2个Y大18,并不能说明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8,故B错误;

C、根据有氢氧化铜生成,所以X中一定含有铜元素,如果X是硫酸铜则化学方程式不平,故C错误;

D、根据Y中一定有钠元素,复分解反应是相互交换成分得到的,如果Y是硫酸钠则化学方程式不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方程式发生的原理,然后结合具体的反应以及物质进验证即可.

9.以下是我们熟悉的几种气体,其中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干燥并收集的是()(省略了铁架台等仪器)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⑤

【考点】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碱石灰的成分的性质进行及气体的密度分析,被干燥的气体不能与氢氧化钠或氧化钙反应,收集气体的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解答】解:①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①正确,②氧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但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使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②错误,③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能被其干燥,③错误,④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能被其干燥,④错误,⑤甲烷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且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⑤正确,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干燥及收集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气体的性质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0.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NaCl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13.6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 NaCl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化学规律的类比;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概念、对比②③分析;

B、根据对比②③数据进行分析;

C、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分析;

D、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分析.

【解答】解:A、对比②③可见,20℃时,10g水中达到饱和,可以溶解3.6g氯化钠,②实验只溶解了3g氯化钠,达不到饱和,故A错误;

B、根据对比②③可见,20℃时,10g水中达到饱和,最多可以溶解3.6g氯化钠,故B错误;

C、③、④溶液中同为10g水中溶解了3.6g氯化钠,所以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①所得溶液是10g水中溶解了2g氯化钠制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6.7%.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并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11.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可能含CuSO4和Na2CO3

B.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C.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D.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可能含NaCl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钡、碳酸钡不溶于水,碳酸钡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于混合物加水震荡后有浑浊,说明生成沉淀,且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可以判断该混合物中没有硫酸铜.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所以该混合物中含有硫酸钠和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碳酸钠,过滤后加入硝酸银,由于加入了稀盐酸,而稀盐酸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氯化钠,即可能含有氯化钠.

因此通过实验可知,原混合物一定含有硝酸钡和硫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根据溶液的无色,确定溶液中不能含有带色的离子,再根据题中的现象,确定中溶液的存在的离子和不存在的离子,以及不能确定的离子.

12.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NaOH溶液显碱性,最终溶液的PH>7进行分析;

B、根据开始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酸碱会发生反应,不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反应完毕才开始生成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进行分析;

C、根据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H2SO4的质量分数是不断减小的进行分析;

D、根据H2SO4和CuSO4均和NaOH溶液反应虽然生成硫酸钠,但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硫酸钠不会继续增加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A、NaOH溶液显碱性,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最终溶液的PH>7,图象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

B、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酸碱会发生中和反应,不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反应完毕才开始生成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图象与事实相符,故B正确;

C、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H2SO4的质量分数是不断减小,图象与事实不符,故C错误;

D、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H2SO4和CuSO4均和NaOH溶液反应完毕后,硫酸钠不会继续增加的,反应结束后,硫酸钠质量保持不变,图象与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间反应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其它反应的发生条件要有明确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3.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甲:CaCO3(Na2CO3)乙:NaOH(Na2CO3)丙:KCl(KHCO3)丁:炭粉(CuO)

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甲﹣②,乙﹣④ B.乙﹣③,丙﹣① C.丙﹣①,丁﹣② D.丁﹣①,丙﹣③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分析】除杂的方法是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

【解答】解:A、甲中的杂质Na2CO3易溶于水,而CaCO3难溶于水,故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可将CaCO3滤出,此法行;乙中杂质Na2CO3可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氢氧化钠,在过滤、蒸发得到纯氢氧化钠,此法行.故A正确;

B、乙中杂质Na2CO3虽然和盐酸反应,但是又生成了NaCl新杂质,此法不可行;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故B错;

C、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丁中两种成分都不溶于水,此法不行.故C错;

D、丁中杂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而木炭不反应,可以除去,此法行;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该题为物质的提纯与净化,有一定难度,做好这类题必须熟悉物质提纯的方法和原则,掌握各物质的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14.下列各组物质的水溶液,只用组内两两物质间的反应,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其一一区别的是()

A.NaCl.Na2CO3.Ca(NO3)2.HCl B.Na2SO4.BaCl2.K2CO3.KNO3

C.FeCl3.NaOH.H2SO4.Ba (OH)2 D.K2CO3.H2SO4.KNO3.BaCl2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解: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NO3)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Cl2溶液与Na2SO4、K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C、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H2SO4,无明显变化的是Ba(OH)2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2SO4,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KNO3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B.

【点评】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15.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KOH

C.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KOH的一种

D.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小于7.3%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分析】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然后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能够生成的水的质量及消耗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然后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盐酸溶质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18

5.6g y x

= =

解得:x=2.52g y=5.11g

假设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钾,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z

KOH+HCl═KCl+H2O

56 18

5.6g z

=

解得:z=1.8g

故:

A、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生成水的质量为2.52g,故A错误;

B、因为全部为氢氧化钠生成水的质量为2.56g,所以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当然其中也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故B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以知道,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但不可能只有含有氢氧化钾,因为,根据我们的计算可以知道,单独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于1.8g,而单独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等于1.8g,所以如果样品中的杂质只含有氢氧化钾的话,生成的水的质量必然大于1.8g,故C错误;

D、若样品中不含有杂质,则根据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5.11%,考虑到氢氧化钾的存在也会消耗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所以可以判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必然小于7.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把握住记录数据中在发生着变化的数据,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或变化的规律,这是分析实验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这类题的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6.从Na、C、H、O、N Fe.Cu 七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用化学式,离子符号,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两个铁离子2Fe3+;

②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气体NH3

③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是CO;

④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碱是NaOH.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①1个铁离子含有1个铁原子并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写离子符号时,应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注上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且数值在前(是“1”时省略),正、负号在后,因此1个铁离子表示为Fe3+.表示粒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符号的前面.因此2个铁离子表示为2Fe3+.故填:2Fe3+;

②碱性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气体,其化学式为:NH3.故填:NH3;

③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均为有毒气体,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故填:CO;

④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溶于水后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故填:Na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7.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4~8的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里生长,为测定某农田土壤的酸碱度,取来适量土样,请完成其pH的测定:

(1)把适量土样放入烧杯,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浸泡.

(2)蘸取少许土壤浸出液滴在pH试纸上.

(3)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测得土壤的酸碱度.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要测定某农田土壤的酸碱度,首先制取土壤溶液,然后按测溶液酸碱性的正确方法操作.

【解答】解析:(1)要测定某农田土壤的酸碱度,首先制取土壤溶液;

故答案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浸泡.

(2)(3)测溶液酸碱性的正确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故答案为:(2)pH试纸;(3)标准比色卡.

【点评】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时正确的操作是: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液于干燥的pH试纸上,再与比色卡对比,得出pH值.切记不可湿润pH试纸,也不能把pH试纸放到待测液中,以防污染试剂.

18.以下是一些初中常见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有些条件已省略)已知:常温下甲为液体,乙和E均为黑色固体,B是气体,D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1)物质乙的化学式是C

(2)D转化为C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FeSO4:

(3)B、E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 3Fe+4CO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欲正确解答本题,须知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什么,常温下为液体的物质通常指什么物质,然后先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找出比较条件明显的物质,再从已知条件最多的一项开始分析,层层深入,就可正确解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D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故可判断D是铁;根据“常温下甲为液体”可以判断甲为H2O;根据“乙和E均为黑色固体”,结合图框,则推测乙为碳,

(2)根据图示D+稀硫酸→C,应为:Fe+H2SO4=FeSO4+H2↑,属于置换反应,故可判断C是H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FeSO4;

(3)根据图示甲→A+C应为:2H2O 2H2↑+O2↑,故可判断A为O2;那么图示D+A E应为:3Fe+2O2 Fe3O4,故可推断E为Fe3O4;结合图框,因为A+乙→B,已知乙和E均为黑色固体,B是气体,故可推断乙为C,B为CO,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 2CO,则图示B+E→D,其化学方程式应为:4CO+Fe3O4 3Fe+4CO2.

故答案为:

(1)C;(2)置换反应,FeSO4;(3)4CO+Fe3O4 3Fe+4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了解,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反应的熟悉程度.

19.一位同学取了一瓶井水进行实验,请和他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1)用烧杯分别取少量井水和蒸馏水,加入适量肥皂水,搅拌.发现蒸馏水中的泡沫多,井水中的泡沫少.结论:井水是硬水.

(2)另取井水加热煮沸,发现有难溶于水的固体生成.

(3)过滤,把得到的难溶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现象是固体溶解,并有气泡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考点】硬水与软水;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酸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回答.

(3)根据碳酸钙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原理回答.

【解答】解: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的钙、镁化合物,主要是碳酸氢钙,它在水溶液中受热时,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钙、水及二氧化碳,故加入盐酸后现象是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肥皂水;(3)固体溶解;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硬水的成分、鉴别方法、碳酸氢钙和碳酸钙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和原理,掌握双基知识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20.铝、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其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或三氧化二铝或Al2O3或氧化物)薄膜.

(2)图中发生反应后能生成黑色固体,做该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可以防止集气瓶破裂.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在常温下铝与空气氧气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及现象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1)根据铝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从而使铝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的现象解答,做该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可以防止生成物溶化后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故答案为:(1)氧化铝(或三氧化二铝或Al2O3或氧化物)(2)黑;集气瓶破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常温下铝与空气氧气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E(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4)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BCFG.

A.酒精灯 B.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F.量筒 G 胶头滴管.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2)根据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考虑;(3)根据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考虑;(4)根据配制溶液需要的仪器考虑.

【解答】解:(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即相同质量水中甲溶解的多,所以想溶解相同质量的甲和乙,乙需要的水多,甲需要的水少,所以甲的溶液质量少;

(3)A、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用加入溶质,此时溶剂质量不变,故A错;

B、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此时溶质质量不变,故B正确;

C、如果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刚好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是不变的,故C错;

D、如果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刚好饱和时,溶液质量不变,故D错;

E、甲的饱和溶液只是对于甲来说是饱和的,对于其他物质是不饱和的,可以再溶解其他物质,故E正确;

(4)配制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

故答案为:(1)t1;(2)<;(3)BE;(4)BCFG.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知道了溶解度如何比较大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配制溶液需要的仪器.

这篇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练习题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2017年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练习题(有答案)】相关文章:

2012年中考化学 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总结

2011年中考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选择题预测解析

2013中考化学热点—关于牛奶的魔术表演

2012年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指导

2009年中考化学物质的微观构成专题1

2009年中考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9

中考化学中考易错题分析

中考化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总结

2009年初中化学氧气解题指导

2012年中考化学基础知识详解之盐的溶解性

最新化学学习园地文章
热门化学学习园地文章
精品推广
化学试题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