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化学教研 > 教学设计 > 水和溶液教案

水和溶液教案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3-05-07 发表| 化学教研分类:教学设计

化学教研

本文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 思考,引发探究兴趣。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物质的微观粒子观。 水的三态变化

[猜想假设]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P28图)

回忆、思考、想象 利用学生的经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 [得出结论]给学生正确的结论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投影]P29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的解释,直观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思考、交流 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 ? 活动天地 ? ,并进行交流共享。 回答有关问题,交流。 为以后讲解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改变打好基础。 [在线测试] 练习 水的天然循环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阅读,分析,交流 阐明了水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水的人工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内容) 实验探究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探究课题:净化黄泥水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 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分别把约100 ml 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待水分消失。 (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杂质种类 除去杂质的方法 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微生物 可溶性杂质

交流与反思:(1)以上处理黄泥水的步骤有哪些?

(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

(3)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 滤纸边缘要 (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

② 漏斗末端应 。

③ 液体应沿 注入漏斗中,液面要 (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

知识应用:

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2、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

3、有一种含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碳酸钠,还具有一些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非常复杂,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组成做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1)采用 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与泥沙?

(2)用 可除去污水中的臭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 、 。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 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 和 ,二者的体积比为 。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 和 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 重新组合成新的 。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5)。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

(A)拉瓦锡 (B)汤母森 (C)道尔顿 (D)舍勤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和 个电子

教学反思: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 ] 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水和溶液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化学教案:水和溶液

过滤和结晶教案设计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溶质质量分数导学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设计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教案设计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 电离平衡 教案

初三化学溶液的浓度导学案

2011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最新化学化学教研文章
热门化学化学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设计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