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学习园地 > 学习方法 >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专期率复习汇总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专期率复习汇总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6-03-23 发表| 学习园地分类:学习方法

学习园地

2014年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查字典化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专期率复习汇总

一、考纲要求

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键的极性。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及其性质(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6.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Ⅱ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1. 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中各种基本微粒间的关系

原子种类微粒之间的关系

中性原子A

Z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阳离子A n+

Z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阴离子A m-

Z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

2.同位素及相对原子质量

素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特性1.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2. 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的原子含量一般是不变的.

判定

方法它反映的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间的关系.故单质、化合物间不可能是同位素。如H2和D2及H2O和D2O之间不存在同位素关系。只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才是同位素;如168O和188O是同位素,而且146C和147N不是同位素。

注意天然存在的元素中,许多都有同位素(但并非所有元素都有同位素)。因而发现的原子种数多于元素的种数。

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按初中所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求算方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显然,所用原子质量是哪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其结果只能是该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该定义严格说应是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比值的近似整值即为该同位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值等于该同位素的质量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因天然元素往往不只一种原子,因而用上述方法定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不合适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用天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原子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数字表达式为 =M1a1%+M2a2%+。若用同位素的质量数替代其相对原子量进行计算,其结果就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结果通常取整数)。我们通常采用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即:电子层序号 1 2 3 4 5 6 7

代表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满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然后才由里往外,依次排在能量较高,离核较远的电子层。

项1. 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

2. 上述乃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它规律。

法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要理解图中各符号的含义。例:氯原子, 圆圈内表示原子的质子数,要注意正号;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符号含意一样,但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如Cl-:

电子式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的数目表 示该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小黑点或的数目即为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如 a、 、. l. 、 、. .

,: . 、: :

4.元素周期律

涵 义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实 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核外电

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至8(若K层为最外层则由1递增至2)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呈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多少决定,它是反映结构的一个参考数据。

价最高正价由+1递变到+7,从中部开始有负价,从-4递变至-1。(稀有气体元素化合价为零), 呈周期性变化。元素主要化合价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存在下列关系:

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最高氧化物的水化 物的碱性渐弱,酸性 渐强,呈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在一个周期内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引力渐强,使元素原子失电子渐难,得电子渐易,故有此变化规律。

5.简单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1.电子层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例:rNarAlrprCl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

例:rLi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

例:rCl-rCl,rFerFe2+rFe3+

2.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例:rO2-rNa+rMg2+rAl3+

3. 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例:rLi+

4. 带电荷、电子层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

例:比较rk+与rMg2+可选rNa+为参照可知rk+rMg2+

6.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金属性较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判断依据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3.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5.若xn++y x+ym+ 则y比x金属性强。

非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判断方法1.与H2化合越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2.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An-+B Bm-+A 则B比A非金属性强。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与结构的关系

周期 周期序数元素的种数1.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2.对同主族(nA族)元素

若n2,则该主族某一元素的原子序数与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值为上一周期的元素种数。

若n3,则该主族某一元素的原子序数与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值为该周期的元素种数。

短周期第一周期2第二周期8第三周期8

长周期第四周期18第五周期18第六周期32第七周期不完全周期

族主族ⅠAⅡA族ⅢA族ⅣA族ⅤA族ⅥA族ⅦA族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序数

价电子数

零 族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个(He为2个除外)

副族

ⅠB族ⅡB族ⅢB族ⅣB族ⅤB族ⅥB族ⅦB族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等于族序数(第ⅠB族、ⅡB族除外)

最外层电子数只有1~7个。

第Ⅷ族有三列元素

8.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左 右)同主族(上 下)

原子结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增大

电子层数相同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

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 +7负价数=8-族序数最高正价和负价数均相同,最高正价数=族序数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的酸性。稳定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9.元素的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10.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

化学键定义晶体或分子内直接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通常叫做化学键。

强烈的体现形式使原子间形成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发生相对移动,只能在一定平衡位置 振动。破坏这种作用需消耗较大能量。

离子

键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和原因稳定的阳离子

活泼金属 M Mn+

活泼非金属 Xm- 离子键

稳定的阴离子

形成过程表示方法mM+nX

影响强度的因素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离子半径:离子半径越小,作用越强。含有该键的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就越高。

2.离子电荷:离子电荷越多,作用越强。含有该键的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就越高。

11.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形成条件一般是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成键原子具有未成对电子

本质成键的两原子核与共用电子对的静电作用.

表示方法1.电子式:H H H

2.结构式 HCl H

HNH

形成过程H+. H

类分类依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定义:共用电子对不偏于任何一方

特定:存在于同种原子之间 AA单质、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都可能含有此键。

例:Cl2、H2O2、Na2O2

极性键定义:共用电子对偏向成键原子的一方

特点:存在于不同种原子之间 BA

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都可能含有此键

键参

数键能折开1mol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或形成1mol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这个键能就 叫键能。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长两成键原子核之间的平均距离叫键长。

键越短、键能较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角分子中相邻的键和键之间的夹角叫键角。它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1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类别结构特点电荷分布特点分子中的键判断要点实例

非极性分子空间结构特点正负电荷重心重叠,电子分布均匀非极性键极性键空间结构特点H2、CO2、BF3、CCl4、C2H2、C2H4

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由于分布不均匀。极性键(可能还含有非极性键)空间结构不对称。HCl、H2O、NH3、CH3Cl

13.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结构构成微粒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

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质硬度较大很大很小

熔沸点较高很高很低

传导固体不导电,溶化或熔于水后导电一般不导电,有些是半导体。固体不导电,有些溶于水后导电

溶解性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相似相溶

实例盐、强碱等Si、SiO2、SiC干冰、纯净磷酸

14.化学键与分子间力的比较

概念存在范围强弱比较性质影响

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分子内或晶体内键能一般120-800KL/mol主要影响分子的化学性质。

分子间力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约几个或数十KJ/mol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构成原子和离子的各基本微粒间的关系的应用。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氧化还原反应及摩尔反应热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2.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判断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物理上原子核物理如核裂变、核聚变反应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3.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迁移转换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摩尔反应热及有机化合物化学式的推导等知识点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原子物理(如能级能量,电子跃迁所需能量的计算)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5.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及实质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及迁移应用能力。

6.微粒半径比较及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相互推断。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及演绎推理能力。

8.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位、构、性三者的相互推断。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也易出现推断和预测未知新元素的位、 构、性等信息考查题型。

9.元素周期表对科研及生产的指导作用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该知识点易与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用途的一些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起来(如催化剂、农药等)进行综合能力考查。

10.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与判定方法。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电解质溶液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11.化学键、分子结构的确定与表示方法。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12.晶体结构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通过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以及将晶体中的化学问题 抽象为化学问题并利用化学方法,计算推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该知识点易于与化学中的立体几何知识和物理中晶体的性质等知识点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探究高考化学命题特点 把握2007复习方向

一、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命题特点

1.保持相对稳定

近几年国家考试中心的理综试卷学科之间的结构顺序和分值分配都严格按照各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这一点非常有利于各中学高三年级广大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备考复习。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等)基本保持一致,理综仍采用三科拼盘形式,未出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但学科内综合较充分,体现了高考的稳定性。

2.突出双基的考查

突出考查了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重点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遵循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对中学化学教学有正面指导作用。化学试题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占比重较其他几个知识块要大。以往化学试题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所占的分值为35%左右,04年的理综卷化学试题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比重升高到41.7%,而05、06年又增至47.2%。近几年理综I选择题中几乎清一色全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试题。如2006年全国理综(一)化学试题,全面覆盖了化学基本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内容的考查。基本概念部分:第8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反应式的书写很多。基本理论部分:第6题考查晶体类型;第7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第11题考查考生对HAc电离平衡的理解;第9题考查电解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部分;第26题考查重点元素氮、氧、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第27题则主要考查几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部分:第29题重点考查酚类、酯类等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及结构简式书写等知识。

近来年理综合化学对很重视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和应用,06年理综卷I和卷Ⅱ化学试题答题中有多处要求学生书写无机、有机化学方程式,达21条左右,占卷Ⅱ化学总分的43.3%。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学科语言,高考试题中加大了对这化学用语的考查,能对学生平时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熟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增大了试题开放性

传统的化学试题大多立足学科本位,条件完备,条件与结论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结论惟一。这类题目对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强调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这类习题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限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弊端日渐显露。化学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可以说使化学试题改革曙光初露,这类试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众说纷纭,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05年理综I的化学试题中27题第(2)小题,28题第(7)小题进行了试题开放性的尝试,从试题答案不惟一性出发,26题对D物质的判断,以及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7题第(5)小题和二氧化硅有相似结构的晶体类型;28题第(1)小题对天平指针偏转的说明均可有多种正确答案,因而这些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06年27题,让考生写出满足符合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方程式。

4、试题突出了实验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了实验设计能力,体现了创新意识的考查,例如06年全国理综(一)第28是探讨过氧化钠能作为供氧剂的实验,另外,(4)小题具有开放性,给考生有了更多的发挥和展示能力的余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积极导向作用。同时化学实验的考查内容加强了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延伸和挖掘,如06年全国理综(二)第26题就是以教材中实验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制备为依据进行了改进,即常规实验,非常规操作。

5、试题注重把科技创新、生产、生活实际与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如2005年全国理综(一)卷化学第29题,就是根据各大媒体都报道过的,在全国炒得很热的苏丹红一号进行命题。06年理综合II卷考查到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Tamiflu)原料之一的莽草酸结构和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当然,这些题目也着力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化学大纲所确定的关注社会热点,崇尚科学服务大众的宗旨。

二、07年高考形势展望

展望2007年高考,实行新课改的四省(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使用新的高考方案了,虽然许多省将独立命题,但过渡也会是平稳的、循序渐进的,与05、06年不会有大的改变。但稳中有变,07年的理综高考化学命题将会体现以下特点:

1、出题的意图,实施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为高考内容的主攻方向

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往往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生产实际、日常生活、工业流程联系起来,所以,虽说有关的知识点并不难,但它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试卷联系实际,结合诸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化学等实际问题来命题。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阅读能力,才能理解、分析所给信息,并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考生如果阅读能力较差,往往会看不懂题目,一旦读懂题意后,化学方面的知识点并不难,将游刃有余。从这一角度讲,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息的提炼和迁移,在新环境中能对其隐含的知识点有所感悟。这样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就以一个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为例,体会一下理综高考中的命题意境。

例1 在玻璃圆筒中盛有常见的两种无色的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惰性电极,圆筒内还放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装置如图。接通电源,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盐酸酸化,再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上层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下层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启示]该试题的明显特点是立足基础知识运用,着眼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原理、萃取和焰色反应实验的综合应用,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道难得的好题。该题体现研究性学习及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和实验原理不冷僻,提出的问题不刁钻。元素化合物知识包容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最常见的基础知识点,如I2 在水中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及溶液颜色的差异、部分有机物与水不互溶及密度的差异性,电极反应书写等;关于电解原理的考查,在 (考试大纲)中将了解改为了理解,提高了要求,似乎早有暗示。看来(考试大纲)的变化在备考时确应引起足够的关注。该题装置设计很巧,将互不相关的两个实验(电解原理和萃取原理)的装置及操作,大跨度组合到一起,其组合过程如图2。改变了以往实验题以线性逻辑为主组合的实验装置(常见的形式是试管1到试管2,第一步到第二步)的方式,开辟了设计新的综合实验装置试题的思路,让人耳目一新。上层的电解质中电解,下层的非电解质CC4或CHCl3用来萃取,相关基础知识在这套装置和实验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该题设置了6个问题,乍一看并不难,其实要排除干扰,准确答题并非易事。

一是信息的多重性,增加了干扰。I2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是高中化学中较为单一的现象,同类问题较少,这一信息似乎形成了本题的突破口。一般学生只要抓住下层的CCl4或CHCl3,液体呈紫红色,就可以根据电解原理、萃取和焰色实验操作回答这些问题。但该题还有另一个信息,是否注意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这一信息以及对这一信息采取的态度,可能会导致本题得分上有很大差异。题中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而教材中说明I2 的水溶液的颜色因其溶解度小一般呈黄色。这一与书本描述不吻合的现象,可能造成考生排除I2 的生成,而认为是生成棕色的溴溶液。许多考生正是犯了这一错误。全题答对的考生中,有一些是因为了解I2易溶于KI溶液并得到棕色溶液(因I-+I2=I3-使I2的溶解度增大)没有受到干扰,而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对这一描述未加关注或无法分析,无意中避开了干扰。这两类考生都能得分,实际两者真实的化学认知能力和知识面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现象使本题降低了信度,或许是本题的不足。但考生对多重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应该是试题考查的重要内容。

二是答题的开放性,增加了容量。题中关于上下层液体的成分及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的检验方法等,答案都不是惟一的:上层因是无色中性液体且含有金属离子(第(6)问),加上其他信息可以将其缩小在很窄的范围,稳定的可溶性碘化物如碘化钾、碘化钠等符合题意,下层为密度较大的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氯仿等都符合题意,上层金属离子的检验需以焰色反应的具体现象判断,两层溶液颜色的变化除因萃取溶质的转移外,上层液体中I2与碱(阴极生成物)的作用对几乎无色也有一定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考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准确表述答题内容。从参考答案来看,对答题要求有所放宽,应该说也是合适的。

【答案】⑴2I- -2e-==I2 ⑵2H2O+2e-==2OH-+H2(或2H++2e-==H2 ⑶KI溶液(或NaI溶液) ⑷CCl4(或CHCl3、CS2) ⑸电解生成的I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搅拌后I2被CCl4萃取,呈紫红色 ⑹用洁净的铂丝蘸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做焰色反应实验) 焰色为黄色,则含Na+,焰色为浅紫色,则含K+

2、出题角度改变,带来试题亮点

有许多知识点,几乎年年都考到,但常常能以新面孔出现,所谓的常考常新。近几年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每年化学高考试题的基本出发点,但试题的呈现往往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知识点应有所突破,不应停留在听起来都懂,做起来都不会,那样是浮于表面的死知识,是经不起考验的。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通过适当的化学问题与练习,不断的自我反思,体会以不变应万变的感觉,并在变中的思考时有依据可循,若没有固着点,则会因出题情形的改变而使考生做题时没有头绪、思路。因此虽说近几年高考各方面能力要求在提高,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在狠抓基础知识,对知识点能有所突破,有所参悟,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结果。例如,有关禽流感为背景的题市面上试卷出现很多,而下面这条竞赛题,却改出亮点

例2、目前大爆发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令全球震惊,它不仅威胁鸟类生存也危及人类生命。其中H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而N是神经氨酸酶(Neyramidinase),这两种物质在病毒入侵细胞传播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H是病毒入侵的开路先锋,它 能和细胞上的蛋白质结合,在细胞膜上打开一个通道,使该病毒能进入细胞进行自我复制,制造出一类新病毒。而进入细胞的功臣H却要与宿主细胞膜纠缠不清,此时N通过水解方式切断病毒和宿主细胞,再次去寻找下一个感染目标。现在著名的达菲(达菲的主要成分是C16H28N2O4H3PO4,其结构如图所示)作用原理就是使亲朋的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毒。今天各国政府及其科学家正在积极研制抗H5N1病毒疫苗。研究发现,在注射其低剂量疫苗的同时要注射促进免疫性产生的化学辅剂化合物(ABC212H2O)方能产生免疫性,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该化学辅剂ABC212H2O中,A是正一价金属离子,C为负二价阴离子基团。A单质与过量的氧气反应的生成物D常用于急救器和消防员背包中,以消除呼出的CO2和湿气并提供O2。A还是动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B加入茜素[C14H6O2(OH)2]的氨溶液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后能生成红色沉淀[B(C14H7O4)3],从而鉴定之。B溶液中加入NaOH先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NaOH时,沉淀又溶解。C与Ba2+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而可相互鉴定之。

(1)该化学辅剂的化学式为 ,俗名 。

(2)达菲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的官能团为 (填序号);

a.苯基 b.酯基 c.氨基 d.酰氨基 e.羧基 f.烷烃基 g.磷酸根

(3)写出D用于急救器和消防员背包中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B与茜素的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根据该题所给出的信息,请指出化学工作者可以设计及合成具有哪三类效能的化合物用以防治禽流感?

【评价】本题涉及到有机化学式的书写,无机物的俗名,官能团识别,有机、无机反应式的书写,由此可见,本题是一题大跨度的学科内综合题。另外,试题的开放性也成了这一题的亮点,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和试题的开放性,这些也是07年理综高考能力题命题趋向。

【解析】根据A是正一价金属离子,C为负二价阴离子基团。A单质与过量的氧气反应的生成物D常用于急救器和消防员背包中,以消除呼出的CO2和湿气并提供O2。A还是动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和B溶液中加入NaOH先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NaOH时,沉淀又溶解。C与Ba2+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而可相互鉴定之。 可推断出A为K+,B为铝元素,C为SO42-,故化学辅剂为明矾,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由达菲的结构还可以看出其中含有的官能团为酯基、氨基和酰氨基。

【答案】(1)KAl(SO4)212H2O、明矾(2)b、 c、d

(3)4KO2+2CO2=2K2CO3+3O2 2KO2+2H2O=2KOH+O2+ H2O2

(4)Al3++3NH3H2O=Al(OH)3(白)+3 NH4+

Al(OH)3+ 3C14H6O2(OH)2= Al (C14H7O4)3(红)+3 H2O

(5)一是合成抗(或阻止)病毒进入细胞进行自我复制的化合物;二是合成使新的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的类似达菲的化合物;三是化学辅剂化合物。

3、信息能力、图表信息分析题、开放题有所增加

高考中的这些信息可能是考生没有学过,它可能涉及到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某些具体反应等等。它要求考生首先要接受试题所给出的信息,其次将试题所给出的信息与课内所学的知识点相结合起来,最后在仔细了解本题的要求后迅速、全面、正确地给与回答,这就是信息题的要求,即自学能力的要求。这一自学能力不能靠突击,题海战术,而应当平时就应当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自学能力的训练。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考生一定要通过平时学习养成自我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习惯,经常对老师的讲授和教材内容提出质疑,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提不出任何疑问的人、平时不肯或不能深入钻研问题的人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不单单是为了应付高考,它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在学习上主动探求、主动思考,不要让任何人督促你学习,养成自觉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4、新课标教材带来影响

07年是山东等地采用新课标教材参加高考的第一年,虽然大多化学校仍使用一期课改的教材,但二期课改中新的教学理念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中。如一方面是动手能力要求的提高,以适应高考实验内容由15%增至20%;第二方面是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以更好适应高考题型中信息题探究题增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新材料思想和方法必然也要影响07年理综高考命题。

下面是查字典化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专期率复习汇总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专期率复习汇总】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碳族元素方程式

高一化学学习技巧

2012年中考化学 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总结

2011年中考化学碳的几种单质的知识点复习

初三化学有关物质的颜色知识点汇总

2011年中考化学单质碳化学性质复习

中考化学物质的分离和除杂和提纯专题训练

中考化学生活中的化学专题训练

中考化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总结

初中化学 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最新化学学习园地文章
热门化学学习园地文章
精品推广
学习方法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