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学习园地 > 化学试题 > 2016届中考化学专题试题(精练)

2016届中考化学专题试题(精练)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6-01-15 发表| 学习园地分类:化学试题

学习园地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2016届中考化学专题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 B. 石蜡熔化

C. 用粮食为原料酿酒 D. 用研杵研碎胆矾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粮食为原料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研杵研碎胆矾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2分)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倾倒 B.

液体的量取 C.

点燃酒精灯 D.

滴加液体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液体药品的取用,注意试剂瓶盖的放置、标签的位置;

B、量筒的使用:注意视线与液面的关系;

C、酒精灯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

解答: 解:A、液体药品的取用时,试剂瓶盖要倒放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操作正确;

B、量筒的使用时,量筒放在桌面上,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C、酒精灯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操作正确.

D、胶头滴管应竖直向下且不能伸入试管,伸入试管会造成胶头滴管污染,进而污染药品污染.操作错误.

3.(2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对防治PM2.5的形成不利的是()

A. 建筑工地经常洒水降尘

B. 农村露天焚烧秸秆

C. 室内提倡不吸或少吸烟(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至1.0微米)

D. 加强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净化处理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建筑工地经常洒水会减少尘土分析;

B、根据露天焚烧秸秆可以产生烟尘分析;

C、提倡不吸或少吸烟,可以减少香烟烟雾颗粒分析;

D、根据工业废气和汽车排放尾气的成分分析.

解答: 解:A、建筑工地经常洒水会减少尘土,从而减少空气中PM2.5,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露天焚秸秆可以产生烟尘,直接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B符合符合题意;

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至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可以减少香烟烟雾颗粒,故C不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气和汽车排放尾气中含有一些烟尘,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D不符合题意.

4.(2分)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5.(2分)液晶电视制造过程会用到的三氟化氮(NF3)中氮元素为+3价,则氟元素的化合价是()

A. ﹣3 B. ﹣1 C. 0 D. +1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三氟化氮(NF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氮元素为+3价,设氟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3x=0,则x=﹣1价.

6.(2分)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图是()

A. B. C. 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分类.

分析: 化合物为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首先应为纯净物,从微观角度看,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且该分子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符合以上条件的图示的物质是化合物.

解答: 解:A、图中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所构成,是化合物的分子,故A正确;

B、图中所示的是一种原子构成的四个相同分子,所示物质不是化合物是单质,故B不正确;

C、图中四个个分子中,其中有两个分子构成与另外两个个分子的构成不同,为三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C不正确;

D、图中所示的四个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是两类物质的分子,所以该物质是混合物,故D不正确;

7.(2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蒸馏水 B. 金刚石 C. 氯化钠 D. 铁

考点: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8.(2分)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锰元素的信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锰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0

C. 锰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 g D. 锰原子核内有25个质子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锰,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5,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没有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则原子的质子数为25,故选项说法正确.

9.(2分)在救援行动中,为了搜索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常使用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试用化学观点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隙

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搜救犬能闻到人体发出气味,说明气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了搜救犬的鼻孔.

解答: 解:A、搜救犬能闻到人体发出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与分子很小无关,此项错误.

B、搜救犬能闻到人体发出气味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此项错误

C、搜救犬能闻到人体发出气味是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此项正确.

D、搜救犬能闻到人体发出气味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关,是因为分子的运动,此项错误.

10.(2分)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对某一化学式表示意义的描述,该化学式可能是()

A. CO B. O3 C. KClO3 D. H2O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根据题意,该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A、CO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故错;

B、O3由同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故对;

C、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

11.(2分)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某阳离子的是()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5,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12.(2分)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其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B. 该原子属于氢元素

C. 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D.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B、根据元素的定义和氢元素的原子序数判断.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计算.

解答: 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核电荷数为1,所以错误.

B、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氢原子的质子数均为1,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为氢元素,所以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核外电子数为1,所以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即1+2=3,所以错误.

13.(2分)(2013天津)现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g C和4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A. 1:1 B. 2:1 C. 4:1 D. 5:1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物质质量守恒.

分析: 由题意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和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

解答: 解: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g,故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10g:2g=5:1.

14.(2分)据报道,毒淀粉是在淀粉中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马来酸(C4H4O4).马来酸是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下列关于马来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4H4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B. 马来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1:1

C. 马来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5%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6%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马来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分析判断.

D、5%的马来酸溶液中含有95%的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88.9%,则马来酸溶液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5%88.9%=84.5%,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C4H4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4+164=116,故选项说法错误.

B、马来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4:4:4=1:1:1,故选项说法正确.

C、马来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4=48,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4,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4=64,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5%的马来酸溶液中含有95%的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88.9%,马来酸溶液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5%88.9%=84.5%,马来酸中还含有氧元素,故5%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2.76%,故选项说法错误.

15.(2分)(2014临沂)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 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做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解答: 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做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丙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16g﹣8g):(32g﹣4g)=2:7,错误;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32g﹣4g):(24g﹣4g)=7:5,正确.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2016届中考化学专题试题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2016届中考化学专题试题(精练)】相关文章:

2010年中考化学实验要弄清原理

中考化学氧气解题指导

2009年中考化学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专题7

2013年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2009年中考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9

2013年中考化学讲解—水与金属钠的反应

2010年中考化学解题指导:酸的性质

中考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溶液专题解析三

中考化学实验(二)解题指导

中考化学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解题指导

最新化学学习园地文章
热门化学学习园地文章
精品推广
化学试题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