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教学经验 > 化学论文 >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6-05-12 发表| 教学经验分类:化学论文

教学经验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践核心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习主体最大的效率,才能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最好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他们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最主要的是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入手,重视他们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70-01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愉快主动地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趣激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接受新知识,学好化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奇型怪状的铜树,不同pH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世界是这样的奇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兴趣。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既是教学所必须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手段。因此每次演示实验都要确保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有机会就组织学生实验,发展和稳定学习兴趣。同时,要增做一些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趣味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又如,学习制备物质的实验,把大实验划分成小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要点、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其次,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又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生)、人数、体重不变,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联系生活

化学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总是努力做一个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化学,并把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我在教燃烧这节课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见过烧煤炉吧,那么为什么蜂窝煤要做成空心的呢?实心的煤不是更耐烧一些吗?煤球又为什么做成乒乓球大小的个儿呢?再大些行不行?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蜂窝煤里的洞是空气流通的孔道,它使蜂窝煤有比较大的表面与氧气接触,燃烧才能完全。煤球做大了,其心里的煤接触不到氧气,烧不透;做小了,在炉膛里堆得密密实实,不透空气,燃烧也困难。

又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我介绍冬天到了,门窗紧闭,屋里生起炉火,温暖如春。但每逢这时节,医院里也总有煤气中毒的病人由救护车鸣笛急驶送来。那么,煤气是从哪儿来的呢?煤在炉子里燃烧时,空气从炉子的下部进入炉膛,因此,下面的碳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气,燃烧完全,充分燃烧不会产生煤气,不充分燃烧就容易产生煤气。在冬天烧煤炉时,由于门窗紧闭,屋里不通风,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扩散到室外去,人吸多了就会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但是,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煤气有呛鼻味,实际上是煤里面的硫燃烧后散发出来的,通过这样介绍学生就能比较好的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

四、进行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知识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适当地选插有关的生动史实,创设诱人的知识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空气的成份时,选插氩的发现史实:英国科学家瑞利从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再如,学习碳酸钠的有关性质、用途后,接着向学生介绍我国着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碱的生产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2015年中考化学教学几点思考

重视化学教学“三重表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

中考化学学习要诀的复习指导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

谈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2篇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5篇

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最新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热门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精品推广
化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