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教学经验 > 化学论文 > 谈化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6-11-09 发表| 教学经验分类:化学论文

教学经验

课堂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任何思维都总是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思维的具体教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作过这样的评述:“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曾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如孔子就主张“多问”,身体力行地“每事问”,“不耻下问”。其目的是让学生有学习过程要中在质疑精神。当然在化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主体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性、发展性和独立性,其中发展性是主体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教学与发展脱节。现代教育思想则是教育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在发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两种水平:一是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是待推进的的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1],主体教育必须要在发展的前头,不要消极地适应已有的发展水平,而要积极地占领“最近发展区”,把它引向待推进的的发展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流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只能适应已有的发展水平。而采用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则能够使学生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一个层次。只要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最优化的表现和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突出,在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方面才会有所创新。

例如:在引入电解质及其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时,我并不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给出定义,虽然直接给出省时、省力、省事,但学生的主体性却没有发挥,学生失去了通过实验现象理解概念本质的机会。而是通过相同条件下,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氯化钠和蔗糖的导电性实验来引出。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出:蔗糖溶液不导电,庶糖是非电解质。由现象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质疑:溶液的导电性为什么不同?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不仅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积极性。

2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杰斯说:“有利于学生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觉到安全,他就勇敢地表现出不会害怕出错;当一个人的心理自由时他的思维才会插上双翼,才会自由飞翔,方能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才能够于可疑处求疑,而且还能够于不疑处求疑。因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敢于质疑,形成良好的质疑风气。[2]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不管学生问题提出的水平如何,都要给以适当地鼓励和表扬。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例如:我在演示和讲解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时,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O2和H2O能否形成喷泉。这样简单问题,我并没有歧视这位学生,而是以温和的语气问道:“喷泉形成的原理是什么?”他回答道:“烧瓶内必须产生负压”。我及时地给以肯定,进一步提示他,根据这个原理,只要能使烧瓶内产生负压就能形成喷泉,能否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提示:)结果过了三天,他的确设计出了一个方案,

我又一次表扬了他,学生也给出了掌声,在欢快的气氛中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位同学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可见,这位同学的“质疑”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了。

3提供思维的时间、空间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式有空白的格式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型整体。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好比一碟清水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当然就没有问题去质疑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尾,一讲到底,全盘托出,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大汗。如此教学法,教师觉得累,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问题可“质疑”了。

例如:我在延伸“Na2O2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学习了Na2O2与CO2反应的原理,为了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我是这样设

计教学的:让学生练习书写Na2O2分别与SO2、SO3反应的方程式。很多学生模仿Na2O2与CO2的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将Na2O2与SO2的反应错误的写成2Na2O2+2SO2=2Na2SO3+O2。这时,我并没有批评,恰好相反,我却引导学生分析,由于Na2SO3具有很强还原性,这个方程式正确吗?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因此热烈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两个方程式形式相同,怎么是错误的呢!生成物不是Na2SO3会是什么呢?难道生成的是Na2SO4?这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勇于质疑的兴奋情绪,针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对提出“质疑”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同时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质疑得到肯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投入到探究之中,不一会儿,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案。证明反应产物是Na2SO4而不是Na2SO3。这时,要进一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勇于探究、勇于创新之精神。

4注重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合适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尚未完全成熟,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却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质疑策略的引导,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环节中敢于提出来问题,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心理上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高神经网络联系,触其一而动其全。[3]

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是关键。常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因果法。适用条件或范围或质疑方式接触新知多问为什么(如学摩尔一章时,分析为什么要引进“摩尔”、“物质的量的浓度”等概念);②比较法。新旧对比求完善,相似对比求异同,正误对比找差距,正反对比求深刻,综合对比使知识系统化(如溶液的酸性与某酸酸性比较);③推广法。从特殊反应或实验现象归纳出的结论推广至一般,探究其共性,学会概括问题,理解规律的相对性,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如钢铁腐蚀原理推广到其它金属腐蚀);④三问法。即追问、反问、连问,连问是扩散性设问,反问、追问是纵向设问(如追问法在解题时将已知与未知对换看怎样一题多解多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要大胆质疑,只有质疑,才能认识事物,才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

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有着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他们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未完全成熟,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加,独立性显著增强,思维的批判性愈日俱增,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树立批判的意识,破除迷信,不迷信洋人,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相信自己,但也不迷信自己,敢于质疑。[3]

例如:在高一化学中,在我们学习“质量数”这个概念时,得出“质量数=质子数(Z)+中子数(N)”。这时,个别同学就问,初中阶段,为了计算方便,老师说:“原子量=质子数(Z)+中子数(N)”。那么,“原子量等于质量数吗?”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容易混淆。这时我就让学生用对比概念的方法,讨论原子的原子量与质量数的概念的异同。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终于在本质上理解了原子量是一个相对值,而质量数是作了两次近似,一是其忽略了电子的质量;二是取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整数值,相对值,它们不是同一事物,这样的教学,不仅活跃和课堂气氛,而且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造型质疑,质疑学习策略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质疑本身的创造性是质疑过程中的最高层次。创造型质疑是指能不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学说观点,能超越一般人的所想所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真知灼见。在学生学习阶段,这种创造型质疑比较少,对正确的思路应肯定,对钻牛角尖式的则应及时引导。总之,这种敢向已有观点挑战的精神应当肯定与鼓励,这之中也许就有我们将来的化学家。“学贵有疑,有疑则进”,学生有疑,先要求自己尝试解疑之法,不能解,则师生共同解疑、析疑。解疑析疑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思路、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去分析解惑,道理析透了,学生自然也就掌握知识。

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对学生提出质疑,要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也要先肯定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再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质疑能力。[1]“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谈化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201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题

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

谈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2篇

2015年中考化学中考考点分析 化学物质与健康

中考化学学习要诀的复习指导

化学实验教学中媒体优势浅析

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策略

2016年湖南省中考化学学业考试标准

最新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热门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精品推广
化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