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化学网 > 教学经验 > 化学论文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
来源查字典化学网| 2016-11-08 发表| 教学经验分类:化学论文

教学经验

摘 要:本文对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将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及课外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验增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实验教学有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教学模式,有的老师推崇一直以来沿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而有的老师则一味地推崇探究性实验教学,那到底哪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最好呢?本文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发现将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化学理论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型实验气氛

探究式实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就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证明固体物质溶于水过程有热量的变化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确伴随着热量变化呢?学生开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

现将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种:直接用手触摸烧杯壁,来感知温度的明显差异。(此种方法适合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

第二种:用温度计来测。

第三种:在做NH4NO3溶于水是吸热现象时,可在烧杯底部放一块沾有少量水的玻璃片,由于溶解过程中是吸热,会使少量水凝结成冰,拿起烧杯时,玻璃片会被粘起来。在做NaOH溶于水是放热现象时,可先用蜡烛液将烧杯和玻璃片粘在一起,再将烧杯中加水、加NaOH,一会儿烧杯就和玻璃片分离了。说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将固体蜡烛融化了。

第四种: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往烧杯中加入NH4NO3,试管中的晶体增加,说明NH4NO3溶于水吸热,加入NaOH试管中的晶体减少了,说明NaOH溶于水放热。

第五种:将NaOH放入水中后,在广口瓶的上方加一块玻璃片,看玻璃片上水分多少来确定物质溶于水放热或吸热情况。

第六种:在两个装有等体积水的烧杯中各放一个装有酒精的小试管,一个小

烧杯的水中放NaOH,另一个不放,看哪个小试管中的酒精挥发得快。

第七种:两个装有等体积水的小烧杯中,一个加NaOH,另一个不加NaOH,

分别滴入红墨水,看红墨水扩散速度的快慢来判断NaOH溶于水是否放热。

第八种:在盛有固体NaOH溶于水所配成的热溶液的小烧杯上方加一块薄铁片,上面放有白磷,如白磷燃烧起来,则证明NaOH溶于水放出热量。

第九种:还可用“瓶吞鸡蛋”实验证明。在装有水的集气瓶中加入NH4NO3

把剥了鸡蛋壳的熟鸡蛋放在集气瓶口,就会出现瓶吞鸡蛋现象(因NH4NO3,溶于水吸热,造成瓶内气压变小)。

第十种:在一个空的具支试管口塞上一个橡皮塞,在侧面支管处连接一个装

有一定量水的U型管,这套装置放在装有水的小烧杯中,再加NaOH或NH4NO3

这两种物质溶于水产生的温度差,造成空试管中气体压强的变化,从而使U型管左右两边水面出现相应的水位差。还有两个实验装置图与此原理相似,一并在图示中列出。

第十一种:还有的同学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空试管连接一个直导管,导管的下端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小烧杯中,在左边的烧杯

中如加NaOH,则右边烧杯中应有气泡(此过程放热,引起空试管中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就冒出);如加NH4NO3,则右边烧杯中导管里的液体会出现倒吸现象。

第十二种:有的同学根据气体受热膨胀,将试管塞上一个套有气球的单孔塞。氢氧化钠溶解后,放出热量,试管内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同理,右边的试管内的气球也会增大,说明试管内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气球膨胀。

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一旦找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装置往往出乎老师的想象之外。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他们的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倡导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对某些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针对初中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当涉及到学生易错,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晦涩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故意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器材:玻璃片若干、试管夹、试管一只、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铍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将连好玻璃导管、胶皮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管中,引发炸裂。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好奇心。此实验可安排在制氧气实验之前,也可安排在后面的实验仪器介绍中。

三、适当增设一些验证性实验,辅助理论教学

很多学生对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法,很难理解,怀疑它的正确性。教师在教学中自然费不少口舌,其实如果配合一个实验效果会更好,更有趣。分三种情况:

(1)反应后既没有生成沉淀,也没有生成气体。例如:50g质量分数为0.1%NaOH溶液与5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求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生成气体。例如:10g锌粒与50g质量分数为0.5%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求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生成了沉淀。例如:50g质量分数为0.1%NaOH溶液与50g质量分数为0.2%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求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这三种情况分别设计三个小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证明差值法计算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器材:电子天平、砝码、烧杯、锌粒、稀硫酸(0.5%)、氢氧化钠溶液(0.1%),硫酸铜溶液(0.2%)。

操作过程:(1)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录为m1,然后将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次称量反应后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录为m2,实验发现m1=m2。

(2)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锌粒、硫酸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录为m3,并计算出锌粒完全反应所产生的氢气的质量,记为m气体。然后将锌粒和硫

酸混合,充分反应后,再次称量反应后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录为m4。实验发现m4=m3-m气体。

(3)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NaOH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录为m5,然后将NaOH溶液、硫酸铜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沉淀,再次称量反应后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录为m6,实验发现m6=m5-m沉淀。

通过实验将抽象、难理解的理论变为形象具体的感知,让学生们体验到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实验中的灵活应用,确信差值法的科学性,更加明白化学的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四、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资源,开展微型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1.微型实验具有“小、快、灵、安全”的特点,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微型实验器材,例如学生在学习酸碱盐性质时,有些同学会利用井穴板(用装元宵的塑料盒、调色板或果冻盒等代替)来做实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在学习CO2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设计用青霉素药瓶代替试管,输液管代替导管,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第一个青霉素瓶作为CO2的发生装置,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青霉素瓶,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青霉素瓶,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青霉素瓶中。该装置也可用于SO2以及Cl2的性质实验,既环保,又节约药品。通过微型实验,学生们很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了解酸碱盐的性质,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节约药品和环保的意识。实践证明,利用微型实验开展实验探究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2.家庭小实验是化学课堂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内容多变,易于操作,因而深受学生们的喜欢。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例如: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等;用废干电池锌皮和白醋制氢气吹气球;如限用厨房内的用品除去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的水垢;用pH试纸测定家中食盐水、肥皂水、茶叶、苹果汁等的pH、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化学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机整合多种实验教学模式,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

[2]张新、王宏敏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3]陈同清、陆海芬创新呼唤开放的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参考,2001(7).

[4」刘树仁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6).

[5]周仕东、杨井辉化学探究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2).

[6]郑民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艺术性与操作性[J]中学化学2005(2).

[7]宋心琦、王晶等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2).

[8]杨景辉例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中学化学2005(3).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相关文章: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谈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5篇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5篇

师范院校化学实验课教学的优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2篇

2016中考化学试题练习:走进化学实验室

2016年中考化学复习辅导:化学方程式

2015年中考化学热点分析 食品添加剂的探究

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研究

最新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热门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精品推广
化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